夜思|你不该是因为优秀而被爱

小年说:努力让自己变好、变优秀、变得符合他人期待之后,就一定会得到爱吗?请记住,有人爱你,不是因为你优秀,而是因为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。推荐给你,静夜思。你不该是因为优秀而被爱来源:曾奇峰心理工作室|ID:zqfxlgzs作者:南小希- 1 -[如果你不……,我就不爱你了]最近,在网上看到某脱口秀演员的热搜话题。她说她24岁时曾被自己喜欢的男生嫌弃胖,对方称抱不起她,要她减肥到100斤才和她在一起。为了她深爱的男生,她曾疯狂减肥。由于无法得到对方的拥抱,她自己也开始抗拒和害怕朋友之间的拥抱,害怕没有人能抱得动自己。结果在节目里当一个女生看见她不小心手被切到的时候,为了安慰她,女生抱起了她。她几乎哽咽地说:[我心里有一块曾经枯萎的地方,今天因为你又发了一颗小小的芽。]听了这个故事,内心顿时升起心疼和感慨。给爱设立[条件]的现象,在生活中并不少见:一个母亲对孩子说:你要乖,否则妈妈就不爱你了。你必须要拿三好生,妈妈才会疼你。一位男士因创业失败、生活陷入低谷,被最好的朋友疏远。很多人对追求者说:你要是再漂亮一点,再聪明一点,再有钱一点,再有才华一点……我就会选择和你在一起了。听起来,很多人也会有很多功利化的期待和要求,不管是对子女、恋人、朋友还是另一半。这个演员的故事,令我联想到一个朋友的遭遇。朋友和男友谈了两年恋爱后,准备结婚了。可是有一天,他对朋友说:[我家里不同意我找外地人结婚。]为了维系这段关系,朋友便说:[我可以在这里买房子。]于是,朋友倾尽全家之力在当地买了套房子。但她最终还是被抛弃了。他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个家境更好的女生,选择和她结婚了。朋友在很长时间都无法走出来。但是,很多恋爱中的感人细节,让她一直相信对方是爱自己的,只不过因为环境和条件所迫,才让他做了一个违心的选择。她仍然感觉混乱,不知是谁的错,并且自我怀疑、攻击自己。有人在关系中提出条件,也有人会努力迎合他们的条件、达到他们的期待。但这究竟是不是爱,终究是个问题。就像弗洛姆在自己书中说的那样:靠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。这种爱常常会让人痛苦地感到: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,而是被人需要而已。- 2-为什么有的爱是功利化的?有一些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,是很多外在的条件。而这样的人,往往是有一些共同点的:从他们身上,总是能够若隐若现地呈现关于自恋的命题。最明显的特征是:他们看别人,往往带着自己的理想化投射。也因为这样,他们没办法真正看见别人,而是透过别人,去追求他们想要的光环。有个女生一直给人这样的印象:生活多彩,追求上进,思想丰富。但有一天,她和一个朋友聊天时,坦言她的脆弱无助。对方立刻非常直接而且嫌弃地说道:[被你的外表给骗了,原来你是这样的人。]你必须要很好,才能和我在一起。理想化的投射,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理解和体会一个真实的、有血有肉的人,感知和共情对方、产生真实的情感连接。同时,他们还容易将别人物化和工具化。比如有个男人拥有条件相当的两个结婚对象、不知道该选哪个。而他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难题,往往是因为他不爱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个。依靠外在标准进入一段关系或婚姻,而不是因为和某个人本身有着深入的情感,这样的关系无疑是表浅和苍白的。也因此,他们没有那个[命中注定的人],也从未去坚定地选择过任何一个人。而且,在关系中,他们不容易承认和表达自己的弱点和真实想法,以维护外在的光辉形象。这往往是一种夸大性自体的呈现:变心的人说:是因为你太黏人、我压力很大,所以我才迫不得已离开你的。不喜欢对方、却又不肯讲明的人说:你太胖了,你要瘦下来我才能和你在一起。这样的声音是在表达:我没有拒绝你,是因为你达不到我的要求,我才无奈做出这样的选择,我没有错。而他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,或许是因为自己就被这样选择和对待过。也许,有人也对他们表达过功利化的爱。他们可能是必须要在课业上优秀、才能够得到肯定的孩子,否则他们就没有办法被看到。追逐优秀,成了他们自我价值感的来源。于是,他们要去防御自体虚弱感,防御自己不够出色、以至于不被注意、不被爱的体验。成年后,他们也开始带着理想化的眼光去审视和丈量别人的价值。他们或许再努力也没有办法得到爱与认同。想到一位教孩子背唐诗的母亲。孩子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,拓展了很多其他孩子没学过的知识。有一天,孩子在亲戚面前露了一手。但是这位母亲却当着大家的面说:[你得意什么?还不都是我教的?]可怕的是,无论这个孩子再怎么努力,这位母亲看见的都只是自己。母亲在通过孩子满足自己的自恋。爱和认同,是生命茁壮必需的养分。可是有些人无论如何都只能走向幽深的黑暗,这样的尝试让人枯萎,这样的无回应之地,便成为绝境。将他人工具化的人,或许自己也曾被当成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。他们的挫败感或许从未得到过镜映。由于他们不被允许失败,失败背后的情绪也是不被接纳的、从未得到过表达的。久而久之,一种夸大性防御便逐渐形成,去逃避内心升起的的耻辱感。不能面对自己的缺陷,使他们在关系中全然美化自己,看不到他人感受。可以说,那些将关系功利化的人,或许都是曾经被这样物化的、没有没好好看见过的孩子。- 3-没有人会因为优秀而被爱再看看开头这位微商哪里找女演员。这个才华横溢的女生,在脱口秀的表演中总透着隐隐的自我攻击。在常人看来,她已经足够优秀。可是,在可见的赞誉和成就面前,她似乎总是急着要撇清一个事实:其实我真的没有你们看见得那么好。[我不够好]的信念,足以吸引很多负面的关系,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有这样的声音:你不爱我,但只要我变好一点,你就会爱我了。我要让你爱我,否则我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。然后,就有人在关系中不断提出条件,却也有人会努力迎合他们的条件、达到他们的期待。这似乎构成了一个闭环:一个掠夺和收割,一个迎合和奉献。可是,努力让自己变好、变优秀、变得符合他人期待之后,就一定会得到爱吗?有一句话说: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,而是被爱的结果。这就是为什么,很多生活中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,总是能进入正面的关系。他们也许外表普通,但能吸引真心爱他们的人,也许客观上能力和条件一般,但总能拥有良性循环的事业和关系。那是因为,他们曾被充分地、无条件地爱过、接纳过。早年拥有丰盈的被爱的经历,这使他们在成年后形成了充分内聚和稳定的自体。也因此,他们总能从内部调用出良性互动关系的模板,让自己在成年的生活中赢得爱和关注。也因此,他们很少质疑自己。对自我价值有着充分的确认感,使他们拥有清晰而稳定的边界,能够抵御负面关系的入侵。这也许能说明,通过不断变优秀以期望获得爱,是一条走不通的路。相反,只有获得爱,才能真正变得优秀。而成年后,如果需要再走向疗愈的通道,最大的可能,就像科胡特说的那样:回到那个原初的创伤时刻,并提供一些与原初母婴关系不同的心理环境。这样的尝试,可以经过长程的精神分析治疗得以实现,也可以通过和新的、疗愈性的客体建立关系来实现。就像曾奇峰说过的那样,人格成熟的唯一途径,是获得新的客体关系体验:不要被熟悉的负面关系模式吸引,去找到真正接纳自己的人。找到一个和以往都不一样的新客体,去感受爱和尊重。找到给自己提供强安全感的人,而不是让自己不断付出和迎合的人。人只有被好好爱过,才能知道自己是值得的。这是对于未知世界和领域的探索,也是建立聚合性自体、走出强迫性重复的关键。这时候,我们才能在真实的、被看见的关系中驻留,成为>中的那朵对另一个人珍贵无比的玫瑰。每一位亲爱的平凡的你们,不要去恐惧爱,也不要怀疑自己。一定会有人爱你,不是因为你优秀,而是因为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。—THE END—作者南小希,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[曾奇峰心理工作室](ID:zqfxlgzs),精神分析10年深耕,助你少点内心的冲突,多点精神的自由。封面摄影:谢泽远投稿·合作:yesi@cyol.com(邮件后请附联系方式)睡不着,聊几句?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题材网 » 夜思|你不该是因为优秀而被爱

赞 (0) 打赏

评论 0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